第239章 五年科举,三年模拟-《知否从蒙童开始》


    第(2/3)页

    换言之,卫辰利用自己前世的经验和方法,以及今生的见识和智慧,打破了科举考试传统的学习模式,使考举人就此成为了单纯的体力劳动。

    只要肯花功夫,用力气,再加上一点点的运道,就有一半的几率可以考中举人!

    当然,这种话肯定不能放到台面上来说,否则就是对科举考试神圣性的玷污,难免被人抓住小辫子。

    因此,当禹州士子群集于州学,卫辰在众人簇拥下登上讲台时,是这样向世人介绍自己的最新着作的。

    “本官七岁于村中社学发蒙,尔后在社学三年,籍籍无名,且常因愚鲁为先生所斥,诸位可知为何?”

    正在台下聚精会神准备聆听卫六元高论的禹州士子,闻言都是忍俊不禁。

    奇闻啊!

    向来只知道卫辰十五岁六元及第,天纵奇才,想不到他以前竟然还是个动不动就被老师训斥的差生!

    见台下的听众都被调动起了好奇心,卫辰笑着解释道:“诸位不要误会,社学先生是位难得的儒士,本官向来敬重他的品行,奈何溪隐毕竟是乡野之地,先生虽有向学之心,却始终未能考过县试,实在是一桩憾事。”

    原来如此!

    众人闻言都是恍然大悟。

    名师出高徒。

    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一个连县试都没考过的穷酸儒生,又如何能发掘卫辰这样的璞玉呢?

    难怪卫辰以前后默默无闻那么多年,敢情是被埋没了呀!

    一些对卫辰过往经历有所了解的士子听到这一段,都是唏嘘不已。

    卫辰十岁以前从没有传出过神童之名,直到后来机缘巧合进入盛氏义学,才突然一飞冲天。

    而后,更是突飞勐进,连试连捷,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成了千年以来第一位连中六元之人。

    前后转变之大,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一直都是大周士子心中的未解之谜。

    如今总算经卫辰之口,得到了一个满意的解答。

    不用说,卫辰肯定是在盛氏义学遇到好老师了呀!

    通了!

    这下全说通了!

    恍然大悟的同时,众人又不禁对卫辰的好运感到羡慕。

    毕竟好老师这种资源实在是太稀缺了,大部分读书人就和十岁以前的卫辰一样,连找个像样的蒙师都难。

    满屋同窗,没几个能考上秀才,满县秀才,更没几个能考中举人!

    为什么?

    还不就是因为没有好老师指点!

    四书五经印得再好,只要老师的水平不够,学生们也还是读不懂!

    就在众士子议论纷纷的时候,一名听讲的中年士子深吸一口气,忽然高声背起了一段《中庸》。

    这士子中气十足,几乎是在嘶吼着背诵,一时间声压竟盖住了全场。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忽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敢问知州大人,此言何解?”

    在场众人不由都愣住了,这又是闹哪样啊?

    卫辰倒是没有大惊小怪,只是微笑着回答了那名中年士子的问题。

    “圣道犹如阴阳五行之气,充斥天地之间,无隙不存,万事万物皆由之而成,此乃圣人以万物为一体之至诚仁心也!”

    “寒窗苦读十年,今日方知圣人真意矣!”

    听到卫辰这番讲解,众目睽睽之下,那名提问的中年士子竟跪倒在地,失声痛哭起来。

    “我在乡间读书的时候,读到这段读不懂,先生总告诉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我前前后后读了几百遍,把书都翻烂了,还是不懂啊!”

    此情此景,让周围一众士子都是为之所触动,不少人都跟着掩面而泣。

    这世上能有几个像卫辰这样讲经义讲解得细致入微的学问大家?

    大部分读书人都和那名中年士子一样,有着一位水平一般的老师,就此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求学生涯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高台之上,卫辰轻叹一口气,朗声说道:“正是有感于求学之难,本官到任禹州后,才不吝财力,大兴义学,广收学子,只为他们不再重蹈本官的覆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