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战前一年倒计时(八)-《文明破晓》
第(2/3)页
就在永田铁山想着自己的心事之时,讨论已经如他所料的那般,向着援助段祺瑞方向发展下去。
“……皖系的部队数量有20万左右,大部分装备落后,训练水平低下。段祺瑞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正在按照北洋练兵传统,招收直隶与周边地区的良家子从军。我们应当与段祺瑞在这方面合作。即便段祺瑞的实力在短期内无法与东北军抗衡,至少让段祺瑞能够拖住何锐。一旦战争爆发,就可以与英国协调……”
“……但是美国方面会支持东北政府吧?”有人提出了这个看法。
一众将校们暂时无语。美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按照何锐的地缘政治学看,美国身处世界岛之外的孤岛之上,虽然有着强大的力量,却还是个岛国心态。
作为日本人,军部将校很能理解这个判断。美国完全能保障自身安全,自然会期待打破现在的世界秩序。当然,美国自己没有能力入侵世界岛,也不合适这么做。以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美国此时就可以挑动世界岛上的局势。哪里的局面危急,美国就可以通过援助支持,让失衡的危急局面向着矛盾快速激化,平衡局面快速崩塌的方向发展。
美国应该不怎么希望看到何锐统一中国,但是美国一定乐见何锐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沉重打击到现在英法主导的世界秩序。这也是当下战略局面中的一个变数。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段祺瑞并不知道他什么都不需要做,就有这么一个巨大的利益正在向他靠近。在徐世昌的总统府中,段祺瑞果断答道:“既然何锐想在山海关会晤,我这就给何锐发电报。”
徐世昌点点头。张锡銮的电报中并没有提及何锐对于民国外交部的抨击,即便提了,徐世昌也不会当真。此时所有对北洋中央政府的抨击都是何锐讨价还价的借口。与段祺瑞在山海关会晤,无疑可以打开亮话。何锐到底想要什么,都可以与段祺瑞说清楚,讲明白。能谈出这样的结果,徐世昌觉得张锡銮这老兄弟真的是够意思,他尽力了。
何锐接到电报,就安排起行程。山海关作为此次战役的一个防御方向,是很重要的次要战场。日军如果被打急了,很有可能不顾一切在塘沽登陆,从山海关向东北发动进攻。虽然这种几率不算高,却也不能不防备。
正常情况下的段祺瑞不会派兵参加围攻何锐的军事行动,但是不能不做这样的准备。这就是军事的严肃性。
从沈阳一路前往山海关,要经过好几个对东北很重要的地区。何锐不可能为了段祺瑞而空跑这一趟。
安排妥当,何锐就踏上了行程。沿途最关键的地区是锦州,这座城市卡住了入关的要道,是沈阳西南方向的大门与屏障。如果日军真敢以大兵团在塘沽登陆,就得以锦州为核心构建战区。
到了锦州,就见街头上设了许多征兵站。在锦州的工厂企业聚集的地区征兵站更多。年轻人们一队队的来来往往,带领他们前来报名的则是负责各个单位的征兵工作人员。
到了锦州司令,第七集团军政委谢明弦迎了出来。东北军的一个师只有13000人左右,在世界范围属于规模比较小的师级作战单位。所以东北军编制中有军这个单位。一个军下辖三个师。
但是集团军是一个临时作战单位,只有战争时期才会出现。譬如现在,锦州与山海关属于一个作战地区,从山海关到塘沽,将布置一个兵力为四万人的军。锦州也会有一个军。
两位军长之间不能有谁指挥谁的问题,就要设立集团军统一指挥统一作战地区的两个军。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谢明弦是集团军政委,属于军政一把手。集团军长肖邦国是军令一把手,当谢明弦陪着何锐进了司令部,就见肖邦国正在确定工作。
见何锐进来,肖邦国与汇报的军官们连忙站起身向何锐敬礼。何锐回礼后说道:“你们先继续。”
肖邦国立刻问道:“机场验收报告什么时候送上来?”
报告的中校立刻答道:“最晚明天。机场已经开始有侦察机入驻,开始进行试飞。”
这件事处理完,何锐才与肖邦国谈了起来。肖邦国身为集团军长,年龄刚到32岁,真的是年轻到一塌糊涂。32岁的集团军长,在战争时代都是罕见的。比较不罕见的是,肖邦国的军阶只是少将。
肖邦国上来就率直的问道:“主席,作战计划还有更多备案么?”
何锐不禁微笑,“难道现在的备案还不够么?”
“现阶段的作战方案已经够了。但是分配到第七集团军的军官们普遍只掌握了团级对抗训练。师一级的训练,大家只能靠自己想象。”
肖邦国的话里很是无奈,何锐却完全没有因此生出负面情绪。肖邦国若是没有军事方面的才干,肯定不会被任命为集团军军长。他现在也看到了问题所在,东北军作为一支极为年轻的军队,并没有战争经验沉淀。999的官兵都没与敌人正面见过面,更别说对着敌人放过一枪一炮。训练的再多,也只是与自己人对练。
团级对抗的规模不够大,其行动可以充分计算,真的可以纸上谈兵,靠训练来完成。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到了师一级作战单位,上万人的规模,要负责的战场完全不是团级的影响力。战争开打,这个作战单位就要承担起沉重的任务。师长们要考虑的就不是一条战壕,几个山头的问题,而是要考虑广大范围内的整体战局。
没有经历过这些的指挥官,注定只能纸上谈兵。如此沉重的责任,就压在一群入伍五六年的年轻军人身上。
见肖邦国压力如此之大,何锐命道:“叫上集团军参谋部的同志们,我们推演一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