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紫阙崔巍-《苍天岂容误苍生》
第(2/3)页
事实上,也不算是忘了,实在是一路行来,目不暇给,看不过来啊。
车子驶过阙台,何苍天发现,母阙之后的子阙以廊道同其后的宫门相连,且此廊道为上下两重的复道;透过廊柱,可见廊道外侧院墙隐现。左右阙皆然。
如无意外,此院落……当为屯兵之所。
这座阙门,除了阙台和宫门的楼观可容纳相当数量的兵力之外,更附有专门的屯兵之所,可见,其用途绝不止于单纯的礼仪观瞻,更有着实实在在的强大的防御功能。
两架车子,一前一后,驶抵宫门,何苍天到底还是忍不住,抬头瞄了一眼,飞檐之下,过梁之上,牌匾虽不甚夺目,但三个大字清清楚楚:万春门。
没错,没错,正是万春门!
车子“左入”,即从南门道驶入。门道的长度,超出了何苍天的心理预期——总有二十几米的光景吧!也即是说,这座宫门——包括其上的楼观,进深少说也有二十多米。
车子驶过门道,大道两侧又现院墙,此为之前院落之延展?还是另起了一处院落?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应该同为屯兵之所。
何苍天算是对史书上动不动就冒出来的“屯兵某门”有了真正直观的理解了。
抬头,本以为千百殿阁就在眼前铺开,然而……错了。
目光的尽头,是又一座壮丽的宫门,形制与万春门无异,只是欠奉左右双阙;宫门两侧,高大的宫墙向两边延展,几不见尽头。
墙头覆瓦,不再是城墙的形制,可以谓之普通意义上的“宫墙”了。
青条石和青砖共同铺就的大路由万春门向这座宫门伸展,如无意外,这条宽近五十米大路,应由东而西,横贯整个宫城,将之分成南朝北寝的两大部分。
目测,两个宫门之间的这段路……六、七十米的距离,而考虑到万春门的宫门后座于阙台和宫墙,其宫门本身又有二十多米的进深,则两道基本平行的宫墙之间的距离,几近……百米!
何苍天反应过来了:他对皇宫的直观印象,皆来自于故宫,但秦汉以来,皇宫其实皆有两道墙。外面一道曰宫墙,或曰宫垣;里面一道曰殿墙,或曰殿垣,两道墙共同构成一个大大的“回”字型结构,将整个皇宫包裹起来。这一层,同明清紫禁城只有一道宫墙是很不一样的。
眼前的这道宫墙,就是所谓“殿垣”了?
“殿垣”上这座同万春门遥遥相对的宫门又叫个啥名字呢?介……史书上可是没有记载。
或者,“万春内门”?
暂时不会有答案了,因为车子并不朝着这座宫门驶去,过万春门之后,很快便右转,折而向北。
喔!
宫墙和殿墙的间距既几近百米,即意味着,两道墙夹出了一条近百米宽的“大路”,而这偌大地界上,可不是空空如也!
地界中央,是一条青砖铺陈的道路,大约十来米宽的样子,远较东西向的大路为窄,同时,其中并未以青条石另铺一条御道——大约,皇帝是没有啥机会走介条路滴?
青砖路的右边——即东边,亦即靠“宫垣”的一边,是一座座长方形的院落,由南而北,次第排列。
何苍天忍不住,偷偷的回了下头,眼角余光中,宫门以南,亦是同样的格局:一座座长方形的院落,由北而南,次第排列。
赶紧回过头来。
这些院落,东西的宽度一模一样,南北的长度则不等;院墙不高,院落中的房屋大致看的清楚:
典型的排屋格局,有的院落四排屋子,有的院落六排屋子,最多的……应为十排。
至于朝向呢——
嗯,看明白了:院落中央,应该有个小小的中庭,中庭以北的房屋,坐北朝南;中庭以南的房屋,坐南朝北,如此南北相对。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院落的房屋数目皆为偶数的原因。
院落和“宫垣”之间留有相当的空间。
青砖路的左边——即西边,亦即靠“殿垣”的一边,则一马平川,“空空如也”。
这些院落、排屋,形制简单,不可能是皇室成员或其眷属的居所,若说给宦官住嘛,未免又距主子太远了些,招呼不便,那么——
我明白了!
两个用途:
第一,在宫内值守的官员的宿舍。
第二,“屯兵之所”——兵营。
西晋禁军,承汉魏旧制之余,司马炎本人又多有发挥,结果就是番号繁多,叠床架屋,数量庞大。这些禁军,以驻地分,大致可以分成三大块:屯驻京城左近的,屯驻洛阳城内的,以及屯驻宫城之内的。以重要性论,屯驻宫城之内的,要紧过屯驻洛阳城内的;屯驻洛阳城内的,要紧过屯驻京城左近的。
第(2/3)页